出差在外,向同事借了一條 RE800 銀 來簡單 AB。事實上這條塞子正我轉(zhuǎn)手給同事的,所以對它比較熟悉。
RE800 銀當年定位 HIFIMAN 次旗艦型號的次級產(chǎn)品,標準的“中端”定位。發(fā)布售價 1500元 還是 3500元忘了,很快就跌入 1000元內(nèi)。RE800 銀的解析力很不錯,中高頻有爆發(fā)力,聲音準確而且“好聽”。很長一段時間我對它的評價是 HIFI 入門首選,1000元聲音該有的樣子。
選擇 Spotify 和電腦集成聲卡,一是手邊條件所限,二是盡量減少 RE800 的優(yōu)勢。
Airpods Max 有線情況下的聲音,第一反應(yīng)是平淡,各個頻段沒有爆發(fā)力,解析力一般夠用。這里不是類似監(jiān)聽耳機的平淡,好的監(jiān)聽耳機是準確,同時音樂本身的能量和情緒調(diào)度能夠準確地傳達到耳朵。Airpods Max 更像是優(yōu)化版放大版的蘋果味,更大碗的白開水。換 RE800 銀簡單 AB 之后,我更確認了這一點,不好意思,Airpods Max 并不好聽。盡管如此,它的基礎(chǔ)素質(zhì)是有的,聽大小編制的聲場適中,定位也準確。以 RE800 的聲音值 1000元為標準,我會認為這種聲音值大約 600元。
在 Airpods Max 這類主動降噪藍牙大耳中,我長期使用過的產(chǎn)品有 QC35、QC35II、WH-1000XM2、WH-1000XM3。
盡管當 Airpods Max 切換到藍牙時,聲音的解析下降了一些,它的整體表現(xiàn)還是比 Bose 和 Sony 的產(chǎn)品明顯好一截。QC35II 和 XM3 對我來說只能聽個響,沒有細節(jié),很難聽。如果按上面的同一標準,他們大約是 100 元的音質(zhì)。
短時間用過 NC700 和 WH-1000XM4,在沒有 AB 僅憑印象的情況下, Airpods Max 降噪水平略微強一點點可忽略。通透模式是蘋果傳統(tǒng)強項,完勝無異議。
對主動降噪藍牙大耳來說,最重要的是舒適度。以 QC35 滿分 100 分為標準,我會認為 XM3 有 90分,而 Airpods Max 只能得 60分。沉重!非常沉重!走路時感受到壓力的沉重!為了愚蠢的奢華感,增加了致命的重量。耳罩柔軟程度好,但哪怕是冬天,也覺得有點悶。這點感受可能和重量有關(guān),不知能否經(jīng)受夏天空調(diào)房的考驗(不用考慮出門)。頭頂穹網(wǎng)設(shè)計沒有向下的壓力,但耳罩向內(nèi)壓力大,覺得很緊。猜測是很大一部分重量傳遞到了耳朵,而不是頭梁。我目前佩戴一個小時左右,已經(jīng)覺得不適了,要知道 QC35 我經(jīng)常一戴就是 8 小時,自認為耳朵好打發(fā)不嬌貴。
鋁合金外形是愚蠢的,穹網(wǎng)頭梁有創(chuàng)意但效果待考量,可拆卸的耳罩滿分。如果是一款 HiFi 耳機,為了這個方便又酷炫的可拆卸的耳罩,我愿意多付一千元,畢竟一款 HiFi 耳機用個五年十年很正常,耳罩屬于消耗品。但蘋果的產(chǎn)品,兩年后應(yīng)該有了新款,存在意義就大打折扣了。
在 Bose QC35 和 Sony WH 系列競爭的時期,我曾在兩家反復橫跳,最終認為 QC35 是主動降噪藍牙耳機的王。當時的理由是 “QC35 的切換式電源開關(guān),明確的物理操作按鍵,同時可連接兩臺設(shè)備,都是實在有用的設(shè)計。而 1000XM3 看起來酷炫和人性化的功能(手勢)卻沒用上幾次?!?/span>
但今天來看,Bose 的優(yōu)勢卻只剩下舒適度與價格。主動降噪被兩家追上甚至超越;物理按鍵仍然勝過索尼,但蘋果的多傳感器+永不關(guān)機的思路更值得期待;雙設(shè)備連接,索尼到 XM4 終于有了,蘋果到 iOS 14 終于有了。說起來也可笑,這么基礎(chǔ)的功能,蘋果和索尼竟然花了數(shù)年時間來支持,只能怪 Bose 留給敵人的時間太多了。
一千元,你可以擁有降噪不那么強,但舒適度和實用性最佳的 QC35II,它是最值得買的主動降噪藍牙耳機。兩千元,還可以選擇降噪第一梯隊,功能也不差的 NC700 和 XM4。四千元的 Airpods Max 并不值這么多,后續(xù)降價到三千倒可以考慮。它大概適合這樣的人群:
本文經(jīng)原作者 TARESKY 授權(quán)轉(zhuǎn)發(fā)自其博文《Airpods Max 簡單評測》
]]>在過去的幾年里,蘋果公司已經(jīng)有條不紊地將其商業(yè)戰(zhàn)略從「讓你盡可能頻繁地更換 iPhone」變?yōu)椤?通過訂閱服務(wù)和 iPhone?配件」這種新的思路去最大限度的利用多種方式賺錢。
今年更新的 iPhone SE 就是這種新戰(zhàn)略的一個典型例子。
第二代 iPhone SE 的 64GB 機型起售價為 399 美元(中國區(qū) 3299 元),與 iPhone XR 的 749美元、XS 的 999美元相比,新 SE 是非常實惠的,但是,這里面蘊藏的服務(wù)卻不是這樣的。
現(xiàn)在,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蘋果已經(jīng)慢慢設(shè)計出了新的方法來將用戶鎖定在其整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僅在過去一年里,蘋果就推出了游戲訂閱服務(wù) Apple Arcade,每月消費 4.99 美元;高級電視流媒體服務(wù) Apple TV+,每月也是 4.99 美元;以及 News+,每月 9.99 美元。
此外還有像 iCloud 存儲(每月 0.99 美元 – 9.99美元不等)、Apple Music(每月 9.99 美元,中國區(qū) 10 元/月)、Apple Care,在 iPhone SE 的價格是每月 7.99 美元。
別看這些費用金額不大,可這是按月付費的價格,積少成多的道理大家都懂是吧,一個人每月 $4.99,一年就是 $59.88,一百個人這一年就交 $5988,一百萬個人一年訂閱費就是五千九百八十萬美元,相當于又賣出去 15 萬臺新 SE。另外蘋果還鼓勵人們使用其 iPhone 年年換新計劃,每月訂閱費用 $35.33 起,但是這次新 SE 并沒有在年年換新升級計劃中。
銷售 iPhone SE 這樣的廉價手機(相對于,不要激動哈),可以讓更多的人有機會進入蘋果的生態(tài)圈并有很大可能使用上述這些蘋果自家的訂閱服務(wù),這種引擎思維大伙兒都可以理解吧?,F(xiàn)在進入蘋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門檻很低。
如果訂閱你不買賬,還有配件。例如新 iPhone SE 沒有傳統(tǒng)的 3.5 毫米耳機插孔,就給了 AirPods ($159)、AirPods Pro ($250美元)很多的推銷機會,或者是你聽音樂、接打電話. 也給了 Apple Watch 的市場機會。
還有一個角度去看待這些現(xiàn)象,目前蘋果對訂閱服務(wù)下大力氣去推,對客戶來說也是好事,畢竟手機的價格更實惠了,大家接受設(shè)備不斷升級的壓力也減小了。
我們也可以看到,隨著蘋果策略的改變, iOS 系統(tǒng)每月都會給你推送許多消息,比如 AppleCare 的購買倒計時,Apple Music 提示你免費試用,iCloud 免費存儲空間不夠用了,Apple Wallet 里會推送 Apple Card 的巨大廣告圖片等等,這些跡象都在表明蘋果的盈利策略在慢慢進化。
iPhone SE 如此低的價格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誘惑,與 iPhone XS 相比,它的價格便宜到足以誘惑任何想要更換手機的人,并且為蘋果鎖定了多年的潛在資金,這里面有可能是一個服務(wù)或者一個配件,我想這就是蘋果把 iPhone SE 定價低的真正原因
]]>AirBuddy 的操作非常非常簡單,只需啟動后確保勾選即可,你還可以選擇讓他支持其他 W1 芯片耳機,并且選擇連接 AirPods 時通知窗口的屏幕位置。
連接 Beats Studio 耳機的通知,還可以看到耳機的實時電量。
AirBuddy 還可以在通知中心 Widget 里顯示你的 Mac、各種耳機,包括 AirPods Case 的電量狀態(tài)。
你甚至在 iStat 里也能看到?AirPods 的電量。。。
相關(guān)軟件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