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到 Affinity Photo 完全是因為其家族成員 Affinity Designer,只不過這個獲得過 Apple 設計大獎的應用所主打的矢量繪圖領域并不是我的菜,反而是后續(xù)放出的 Affinity Photo 吊起了我的胃口。眾所周知,在圖像處理領域 Phtotoshop 長久以來都是一枝獨秀,但其霸道的硬件要求和高昂的訂閱費用一直是用戶難以跨越的高門檻??v使你不得不承認其功能已到了出神入化獨孤求敗的境界,但現(xiàn)實卻是對于大部分用戶而言 Photoshop 80% 的功能是極少被用到的,但用戶卻不得不為另外的 20% 去忍受一個資源占用的大戶。于是有人呼吁 Adobe 應該出一款廉價的簡化版 Photoshop 來滿足這 20% 的需求。很明顯,不開化的 Adobe 并沒有這么做「別跟我提 Photoshop Elements」,所以就有了后來的 Pixelmator,Acron 以及下面要介紹的 Affinity Photo 這類功能不及 Photoshop 但卻足以滿足圖像「裁修畫改」基本需求的產(chǎn)品。
對于 Affinity Photo 我也是初上手,怎么說這家伙也是個體積高達 500M+的大家伙,有太多的功能還在摸索中,所以就像本文開頭所言,評測肯定算不上,就簡單聊聊我的使用感受吧。
傳統(tǒng)且標準化的設計類應用布局,無需多言。
靈活的工具欄自定義功能自然也是標配。
同時也提供了 Separated Mode「分散式」窗口布局,雖然我個人很不喜歡這種布局,但這對于轉(zhuǎn)化 Pixelmator 的用戶多少是個不錯的設計。
和其它同類應用不同的是,Affinity Photo 還根據(jù)自身特色設計了四種不同的角色化布局,通過窗口左上角的四個按鈕進行切換,分別是:
默認狀態(tài)下的基本圖像處理 Photo Persona
主打液化效果的 Liquify Persona
專注 RAW 照片處理的 Develop Persona
方便多平臺切片輸出的 Export Personal
另外提一點我個人在使用時發(fā)現(xiàn)的一處布局調(diào)整。在默認的固定式布局下,左側(cè)工具條是沒有「前景 / 背景」調(diào)色板的,這讓我在一開始的時候很是抓狂,后來發(fā)現(xiàn)在 View 菜單中取消勾選 Dock Tools 就可以看到了,只不過工具條也同時變?yōu)榱烁邮健?/p>
和 Pixelmator 一樣,標準的 .psd 文件可以直接讀取「包括最新的 CC 2015」,普通圖層基本都可見,加過效果的圖層會和 Photoshop 一樣多一個 fx 的標示,雙擊可以調(diào)出圖層效果面板,兼容性和可編輯性比 Pixelmator 好一些,至少在讀取方面問題不大,但若是編輯的話建議還是扔回 Photoshop 較為實際。
圖層的分組,合并,對齊,隱藏…等操作都和同類應用無異,只不過在快捷鍵的設置上略有不同。比較令人遺憾的是只有帶有 fx 的 .psd 圖層可以雙擊開啟效果面板,其它圖層則只能通過獨立的屬性面板來進行效果添加。
另外對于圖層混合模式的調(diào)整居然是實時預覽的,不像同類應用需要選定后才能看到,這算是其一大亮點。
標配的濾鏡除了有同類應用中較為常見的幾種效果外,較為特色的是 Affinity Photo 所提供的幾樣諸如 Lighting / Shadows / Hightlights 等有針對性效果的濾鏡,非常適合用來快速處理各種調(diào)調(diào)的照片。
另外在設置項和幫助文檔中可以看到 Affinity Photo 兼容部分 64-bit Photoshop Plugins 來擴充濾鏡效果,不過由于 Mac 下沒裝 Photoshop,所以該項有待實測。
Media Browser
開啟一個獨立浮窗,可以在里面方便的添加,預覽以及調(diào)用本地素材庫,默認已經(jīng)關聯(lián)了系統(tǒng)的 Pictures 目錄和 Photos 的照片庫。
New View
將同一張圖片同時顯示在多個獨立窗口中,任意對其中一個窗口中的圖片進行處理會在其它窗口中實時看到同樣的效果,很適合需要對圖片進行局部處理又想預覽到整體效果時的操作場景。
Assistant
顧名思義,這是一個應用內(nèi)部的幫助通知功能,可以設置在激活某項操作時進行相關功能的操作提示,對于新手來說很有用處,當然如果你嫌它煩也可以關掉它。
Force Touch
支持 Froce Touch,當然前提是你要有臺 2015 款的 Mac,也算是目前第三方應用中少有的支持該功能的產(chǎn)品。你問感覺如何?我只能說偶爾用用還行,專業(yè)用還是去買桿壓感筆吧…
這個不用多說,雖然蘋果的同步功能萬年不好用,但對于跨設備使用多少還是有些用處的。
Keyboard Shortcuts
官網(wǎng)為了方便用戶記憶快捷鍵特別制作了這張漂亮的鍵盤圖,可惜貌似沒有集成到產(chǎn)品里,試想當忘記某個快捷鍵時可以一鍵呼出這么一張帶感的圖該是多么有逼格的一件事情。
Auto Save
沒錯,這個關鍵時刻可以救命的小功能也是標準配備。
Mac 下優(yōu)秀的原生圖象處理類應用本就鳳毛麟角,每出來一個都會被寄予 Photoshop 替代者的稱號,來勢洶洶的 Affinity Photo 必然也不例外。但 Photoshop 在大哥的路上走了這么多年,可不是一個毛頭小子可以撼動的。除去其功能無論在強度還是廣度上依然讓后來者難望其背頂,更重要的是其在圖像處理領域內(nèi)的影響力早已無同類可比,因為它就是行業(yè)標準。試想當大家都在用 Photoshop 的時候,你若劍走偏鋒就必然導致產(chǎn)生協(xié)作問題。所以從這一層面來說,無論是 Pixelmator 還是 Affinity Photo 都不具備替代 Photoshop 的可能。
但話分兩頭,如果你或者所處的環(huán)境并不是很依賴于 Photoshop,那么 Affinity Photo 或許會是個不錯的選擇。它基于 Mac 的軟硬件全面進行優(yōu)化,在滿足圖像基本處理需求的同時加入了很多便捷化的操作,同時也具有不錯的 PSD 文件兼容性,甚至針對專業(yè)攝影師提供了獨立的 RAW 編輯功能。$49.99 的售價雖然比之同類略高,但開發(fā)商 Serif Labs 既然能用 Affinity Designer 和 Affinity Photo 雙管齊下的方式主攻矢量繪圖和圖像處理,足見其對于產(chǎn)品和市場的重視度,所以我們也應該有理由期待 Affinity Photo 會變得越來越好。
]]>Pixelmator Pro 與?Pixelmator 基礎版專業(yè)在了其界面設計是操作區(qū)與工具欄一體化設計,支持 Dark Mode,基于 Metal 2 引擎開發(fā)(基礎版僅是 OpenGL),比基礎版擁有更豐富的色彩調(diào)節(jié)工具,RAW 編輯能力,更強大的色彩渲染能力,更強的 SVG 像素設計能力與導入導出能力。
兩個版本的完整對比請到這里學習。
]]>在 Tool Panel 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新增的?Quick Selection 和?Magnetic Selection 圖標,其中?Magnetic Selection 還提供了 Lasso(套索) 和 Polygonal Lasso(多邊形套索)兩個子工具。
Quick Selection 可謂是“傻瓜式”操作方法,在 Trackpad 上三指同時滑動光標,可將需要扣下的目標物體進行紅色高亮,松開手指后被高亮的區(qū)域?qū)詣犹幱诒贿x擇狀態(tài),經(jīng)過實際體驗,Pixelmator 做的效果還真不賴,自動紅色高亮區(qū)域的精確度非常高。
但有時也會出現(xiàn)一些誤差,特別是扣去人像目標時,比如人物的身體與衣物、背景之間的空隙,Quick Selection 會跳過處理,此時你可以將圖片放大,按住 Option 鍵,單擊這個空隙區(qū)域即可將此區(qū)域扣除掉。
如果選擇了?Magnetic Selection,則可以扣取更復雜的目標物體,比如毛發(fā),邊界復雜的樹木、動物等,當你把光標放在目標物體的起點上后,直接拉動光標,磁性套索就能自動沿著目標物體的邊界進行選取,但實際操作中經(jīng)常會遇到光標錯位選取的情況,需要你在過程中及時調(diào)整光標的移動方向。
第三個重要新功能就是安插在 Photos.app 內(nèi)的 Retouch Tool 擴展應用,這個模塊可以在?Photos.app 編輯狀態(tài)下使用,目的就是幫助相冊主人不打開?Pixelmator,快速對相冊中的圖片進行調(diào)整或美化。
使用前先到系統(tǒng)“偏好設置-擴展”中勾選 Pixelmator Retouch 激活這個擴展應用。
在 Photos.app 的圖片單頁右上角選擇“編輯”
進入默認編輯狀態(tài)后,在右邊工具欄最后一項中選擇“Pixelmator Retouch”
進入 Pixelmator?Retouch 界面后,你可以得到“摳圖”、“圖案克隆”、“亮度調(diào)節(jié)”,“色彩飽滿度調(diào)整”、“模糊”、“局部銳化”六大功能,統(tǒng)一被集中在右側(cè)的工具欄內(nèi),以“摳圖”(Repair) 為例,當你需要扣除圖片中某個物體時只需像使用普通畫筆一樣在目標物體上涂滿顏色即可進行自動扣除,中間你可以隨時調(diào)整摳圖畫筆的粗細度。其他工具也有類似的調(diào)整權(quán)限。
Pixelmator 目前在 Mac App Store 上架銷售,價格為 $29.99。
]]>來自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獨立開發(fā)團隊?Pixelmator 由?Saulius Dailide 和 Aidas Dailide 兩位兄弟于 2007 年創(chuàng)建,Mac 版在當年上架 20 天就賣出 100 萬美元的商業(yè)奇跡至今都是許多蘋果開發(fā)者心中的夢想,我們之前曾評測過?Pixelmator?for Mac,這款軟件的確能替代 Photoshop 做好平面設計的工作,而且她針對 Mac 用戶的使用習慣和 OS X 系統(tǒng)的諸多特性打造了足夠的“舒適”操作體驗,那么到了 iOS 上,Pixelmator 的表現(xiàn)會如何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Pixelmator 最早推出的是 iPad 版,在今年才推出 Universal 版兼容了 iPhone 平臺,不過你在這兩個客戶端上操作的體驗是絕對不同的,一個是屏幕上的優(yōu)劣,還有就是對硬件性能調(diào)用的高低:
(一)首先你要知道 Pixelmator 在 iPad Air 2 的表現(xiàn)絲毫不差于 Mac 端,特別是通過藍牙匹配 Wacom/Adonit Jot 觸控筆后,更能貼近繪畫的本真,與 Mac 端的鼠標、觸控板相比,更能提高繪圖者對圖像的掌控水平,我想這種體驗在未來的 iPad Pro 上更能發(fā)揮的淋漓盡致。由于屏幕限制,iPad Mini,iPhone 6/6 Plus 在空間上則要拘束很多,特別是繪制鴻篇巨幅的時候,需要頻繁利用雙指捏合的手勢在整體與細節(jié)上不停切換。
(二)對于性能表現(xiàn),兩個平臺上 Pixelmator 也是兩種身份。
先說相同的部分,在兩個平臺上均根據(jù) 64 位處理器進行設計,圖片編輯,效果渲染等表現(xiàn)不差于桌面級,適配 iOS 8 系統(tǒng),采取了和 Mac 一樣的分層式設計規(guī)則,支持?iCloud Drive 同步 和 Handoff,后者很有意思啊,你在 iPhone/iPad 上設計時,也可以無縫轉(zhuǎn)移到 Mac 上繼續(xù)工作。
不同的部分就是 iPhone 平臺利用了?OpenGL ES,Metal,Grand Central Dispatch 三項技術分別對硬件加速、圖片變形(Distort)、多線程處理工作進行優(yōu)化,所以在性能上,iPhone 平臺可能要更牛逼。
Pixelmator 具備很高的工作環(huán)境開放性,當你導入圖片或是保存圖片時,你可以直接選擇 Photoshop 格式文件,而且?Document Picker 也可以讓用戶選擇其他圖片工具對當前圖片進行編輯。
支持 iCloud Drive 云同步功能,保證了與其他工具協(xié)同工作的能力,編輯的圖片可隨時存儲到 iCloud Drive,保存之前可選擇存儲格式,Pixelmator 自家用的 .pxm、png、jpeg、photoshop 任你挑。
在操作區(qū)最左側(cè),手勢向右側(cè)劃出會彈出分層管理菜單,在這里你可以創(chuàng)建新的層(Layer),長按層激活快捷菜單,其中最后一項是“樣式”按鈕,進入后可對層的“不透明度”、層的“混合”種類、填充顏色、筆畫像素值/顏色、陰影、倒影等多種設置進行定義,同時長按層圖標上下移動,以達到改變層的前后位置:
說完了大環(huán)境,我們直奔中心思想,Pixelmator for iOS 提供了足夠你耍的繪圖功能與相關支撐功能,在你“展開創(chuàng)意”之前注意右上角工具欄第一個圖標,單擊后可看到一大堆功能列表:
模板
在你進行自由創(chuàng)作時,Pixelmator 提供了 N 多個性化模板,你可以在模板的基礎上進行自由發(fā)揮,有海報、名片等多種模板種類:
精確編輯
Pixelmator 繼承了 Mac 大師兄精確的編輯能力,在你施展拳腳的時候,會有實時變化的圖片尺寸懸浮信息以及各種標尺,網(wǎng)格線為你的圖片進行把關:
圖形與文本的插入
任何一張素材都可以添加多個層,而用戶可以直接在圖片上插入其他素材(下圖左數(shù)第一個圖標),比如從 iOS 的照片庫,iCloud 數(shù)據(jù)庫或是直接用 iOS 設備拍攝下來的素材;或者你也可以直接添加透明度自定義的空白層(工具欄左數(shù)第二個)以及插入文字或者實心圖形:
畫筆
俗話說的好:巧婦難無無米之炊,再好的畫家,你到了觸摸屏上沒有多樣化的虛擬畫筆也是無計可施,Pixelmator 提供了 8 種覆蓋各種風格涂畫的畫筆,有適合素描的鉛筆,兒童用戶喜愛的蠟筆,會議或涂鴉用的馬克筆,做國畫的墨水(毛筆),以及其他種類畫筆,同時每一種風格的畫筆又有多種粗細,用處不同的筆鋒可選:
顏色定義
無論是做背景填充、顏色漸變還是畫筆構(gòu)圖,Pixelmator 都提供了統(tǒng)一的顏色定義模塊,看到下圖了嗎?與 Mac 端一致的調(diào)色板,想要什么顏色,用手指慢慢移動即可。
涂抹工具(橡皮擦)
Pixelmator 可不像有些工具那樣出現(xiàn)“業(yè)余化”的工具,就連橡皮擦,都提供了多種模擬真實繪畫場景的涂抹工具,有的時候藝術家對作品進行打磨時不會上來就做“加減乘除”,他們甚至會拿面包來做擦除工具,對細節(jié)進行“雕刻”:
潤飾(Retouching Tools)
潤飾功能是一個重要的美術設計步驟,你可以對圖像里不滿意的地方進行修復、去紅眼(比如數(shù)碼照片里人物上的瑕疵),圖片變亮/變暗,柔化/銳化,區(qū)域圖像 Clone (類似圖章工具)等功能。
變形(Distort)
變形操作是設計功底以及它對硬件性能的壓榨水平的重要考量之處,Pixelmator 利用 Metal 技術對圖形變換這個領域玩的爐火純青,所有圖片你都可以隨意變形,扭曲以驗證你的藝術想象力。
調(diào)整顏色
移動版的 App 連桌面端的顏色調(diào)整模塊都引入了,天了嚕,你可以輕松的對圖片每一個層到整張圖片進行白平衡、色溫、色系、色階、亮度、對比度、飽和度等參數(shù)進行調(diào)節(jié):
效果添加
App 還為攝影用戶的后期編輯工作提供了各種效果的濾鏡:復古,漏光,黑白,焦外模糊,萬花筒等 14 種夠你挑不?
圖像選擇
最后我們推薦的一個工具是圖像選擇,有自由選區(qū),橢圓,矩形以及魔術棒這幾種可選:
總的來說,Pixelmator 既結(jié)合了 iOS 系統(tǒng)上的手勢操作進行圖像縮放,規(guī)避了由于 iOS 設備屏幕尺寸帶來的操作限制,最大化的讓用戶對圖像整體與細節(jié)雕琢兩條線上的任務平衡起來,又利用 iOS 上多項硬件調(diào)用技術把圖像渲染,變形,多層操作等工具做的行云流水,既全盤吸取了桌面版的核心功能(比如畫筆庫,字體庫,顏色調(diào)整模塊,圖片裁剪),又利用電子筆的優(yōu)勢讓移動版本具備了與前者同級別的操控體驗,如此平衡式的發(fā)展也只有這家團隊能夠做的這么出色,能夠上 Apple Events 舞臺的開發(fā)團隊的實力就是如此啊,實在令人欽佩,另外這款 App 售價也非常親民:30 元,同時可在 iPhone、iPad 兩個平臺使用,支持中文,你還能在 App Store 上找到如此給力的繪圖 App 嗎?如果有,您可千萬要告訴我。
]]>iOS 版評測請看這里《Pixelmator for iOS:掌上的圖片設計之王》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實際使用后,筆者認為:Pixelmator 不僅僅是一款好軟件,它的制作者也是目前為止最善待新手、最負責任的開發(fā)商。官方為了能讓新手快速上手,針對各個功能前后制作了大量精簡易懂的教程(下面我們會列出教程列表,大家可以到這里看我們轉(zhuǎn)移過來的視頻,放在了優(yōu)酷上。)
功能點(每一項都可以在視頻列表里找到相應的視頻說明:傳送門)
注釋: Free Transform - 自由變換 Skew - 傾斜 Distort - 變形 Perspective - 透視 Rotate - 旋轉(zhuǎn) Flip Horizontal - 水平翻轉(zhuǎn)
這里需要注意一下:Paint Selection 工具對于圖案的形狀和顏色有較高要求,如果由于雜色很多或形狀非常不規(guī)則導致無法選擇正確的區(qū)域,建議使用以下要介紹的這項功能。
注釋: Rectangular Marquee - 矩形選框 Eliptical Marquee - 橢圓形選框 Lasso - 套索 Polygonal Lasso - 多邊形套索
圖中的控制面板可以在菜單欄 - View - Show Brushes - 右下角齒輪圖標 - Show Brushes Settings 中打開。原本那個經(jīng)過縮略的控制面板可以按照需求更換項目種類。
功能注釋: Brushes - 從這里可以選擇刷子的類型 Action Pop-up Menu - 制作或添加新的刷子,復制或移除現(xiàn)有的刷子 Shape Tip - 改變刷子的大小和硬度 Flow - 改變使用刷子的速度和力度 Shape Jitter - 編輯與刷子相關的常用屬性 Color Jitter - 調(diào)整色調(diào)、飽和度和亮度
注釋: Warp - 彎曲(強制對元素進行形變) Bump - 浮腫(可以放大一些規(guī)則形狀的元素) Pinch - 擠壓(讓四周的像素往中心點聚攏) Twirl - 旋轉(zhuǎn)(制造出類似在水中的變形效果)
本節(jié)視頻資料的取名由于無法翻譯出合適的中文,故不對官方命名作修改。 另外,官方提供了一個拓展包,里面包含了30個新圖形。 為了防止網(wǎng)絡屏蔽的問題,筆者已經(jīng)將其上傳至 Droplr:點擊下載。
如果讀者是 Photoshop 的使用者,應該知道 PS CC 中的那個文字輸入后自動消失的 BUG 吧?在 Pixelmator 中不光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對整體運行流暢度和字體的支持也提升了一大截!
這項功能非常適合擅長或愛好自設計字體的用戶,Pixelmator 不僅很好的將文字轉(zhuǎn)換成獨立的個體,也支持單獨上色和編輯,甚至使用者還可以將它們重疊!最重要的是,這項功能支持中文字體,只不過對于細節(jié)的修正略微顯得復雜些罷了。
類似的功能在系統(tǒng)制定的 “預覽” 應用里也有,讀者也可以選擇在 iPhoto 或 Aperture 里編輯。但是無論是系統(tǒng)資源占用空間,還是對于細節(jié)的掌控,Pixelmator 無疑顯得更專業(yè)些,也更方便些。
Hue And Saturation - 色調(diào)及飽和度
Colorize Images - 圖像上色
Replace Color - 顏色替換
該功能的實現(xiàn)方法是通過曝光效果讓用戶定義需要修飾的區(qū)域,選擇完畢后即可調(diào)整顏色,對于大面積畫幅的調(diào)色是非常有幫助的!另外,Replace Color 還包括了一項叫作 Versions 的功能,目的是將所有使用到 “顏色替換” 功能的圖片存放進歷史記錄,以便將來隨時翻看,功能模式有點像 “Timeline 時間軸”。人們常說 “天下沒有后悔藥”,但 Pixelmator 就為大家?guī)砹诉@項福利!因此筆者認為它是這款軟件里非常值得注意的貼心功能。具體操作步驟請讀者觀看以下視頻
什么是圖層?(選取自百度百科) 圖層就像是含有文字或圖形等元素的膠片,一張張按順序疊放在一起,組合起來形成頁面的最終效果。圖層可以將頁面上的元素精確定位,其中可以加入文本、圖片、表格、插件,也可以在里面再嵌套圖層。
打個比方說:在一張張透明的玻璃紙上作畫,透過上面的玻璃紙可以看見下面紙上的內(nèi)容,但是無論在上一層上如何涂畫都不會影響到下面的玻璃紙,上面一層會遮擋住下面的圖像。最后將玻璃紙疊加起來,通過移動各層玻璃紙的相對位置或者添加更多的玻璃紙即可改變最后的合成效果。以上兩幅圖片表達的也是同樣的意思,應該不難理解吧?
官方還為用戶提供了一個附加的效果包,為方便讀者下載,筆者已將其上傳至 Droplr:點擊下載。
Pixelmator 作為一款為 Mac 用戶量身打造的圖像處理應用,它支持的系統(tǒng)原生非常豐富:支持 Retina 視網(wǎng)膜顯示屏、iCloud 圖片上傳、
除了支持常見的 JPG、JPEG、PNG 及其專有格式外,Pixelmator 還支持 RAW 無壓縮照片、PSD Photoshop 文件、Aperture 照片編輯應用及 16 位圖像等多種著名第三方軟件的格式,所以作為 PM 的用戶,您無需擔心它會在常見情況遇到與格式有關的麻煩。
筆者認為,本文還遠遠無法將 Pixelmator 介紹完全,故文末順帶提供 Pixelmator 的 官方網(wǎng)站 和 ps://vimeo.com/pixelmator/videos/sort:date”>Vimeo 視頻主頁地址。說實話,如果讀者您的接受能力較強或者能熟練操作 OS X 系統(tǒng)的,僅觀看官方教程視頻就能牢牢掌握 Pixelmator 的所有功能,上手是非常容易的!最后,作為正版應用的絕對支持者,筆者建議您能在 Mac App Store 下載官方正版,這是 MAS 鏈接:App Store 購買即最好的支持!(感謝您能閱讀完這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