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雜談:電影理發(fā)師陶德的故事背景發(fā)源

想必每個看過蒂姆波頓、約翰尼德普電影的朋友都會對這部名為《理發(fā)師陶德》的影片有所了解,影片的娛樂性比較符合大眾口味,復仇與愛情的偏執(zhí)都可以讓一個人失去理性,哪怕把靈魂獻給了魔鬼,這里就對劇情和人物不做介紹了,網(wǎng)絡上有很多文章,大家可以自行閱讀,建議先看電影,再閱讀文章,這也是我的一個習慣,因為看完電影多少帶有一些問號,這樣你在閱讀文章時收獲會有許多。

BTW,我在咸魚買了一張這部影片的2LP原聲黑膠,但還沒有到貨。。。

波頓版本源自百老匯舞臺劇

蒂姆伯頓這部《理發(fā)師陶德》是基于百老匯傳統(tǒng)舞臺劇版本設計的,我們今天聽到的曲調,臺詞版本應該源于 1979年由普林斯、桑德海姆合作執(zhí)導的舞臺音樂?。ㄓ凸苡杏^眾的私自錄制版本,而大家初次搜索理發(fā)師陶德音樂劇/舞臺劇的時候,排名靠前的大都是1982年的版本),而在這之前,相關的舞臺?。ㄅ錁飞稑拥臎]聽過)要追溯到 1847 年,也就是連載小說《The String of Pearls》(后面會重點介紹)連載期間就已經有了,由 George Dibdin Pitt 在 Hoxton’s Britannia Theatre 進行了公開演出,而這部劇到了 1924 年才在美國百老匯的 Frazee Theatre 進行首演(配樂啥樣的沒聽過)。

普林斯、桑德海姆

在 1959 年,Sweeney Todd 還被編排成了芭蕾舞,Malcolm Arnold 爵士為其創(chuàng)作了專屬的交響樂(油管欣賞可移步這里

波頓版本的前作

這里插一個小題外話,在波頓電影公映前,全世界已經拍過了 5 次 《理發(fā)師陶德》,最早的一部要追溯至 1926 年,長度 15 分鐘,導演是 George Dewhurst,目前這部影片已經失傳,接著就是 1928 年的版本,默片,油管有上傳,可以看看。

舞舞臺劇源自當年流行于街頭巷尾的英國低俗連載雜志

如果說在 20 世紀,大家了解理發(fā)師陶德的途徑是通過舞臺音樂劇和電影,那么在 19 世紀就是通過小說了,事實上理發(fā)師陶德就是生源于 1846-1847 年在英國廉價雜志(Penny dreadfuls,國內也叫低俗怪談)《People’s Periodical and Family Library》上連載的小說,標題是《The String of Pearls: A Domestic Romance》,也有叫 《The Sailor’s Gift》的,故事主人公就是理發(fā)師陶德,作者是 James Malcolm RymerThomas Peckett Prest。

連載小說取材自哪里?陶德的原型人物是誰?

那么肯定有朋友會問,這本怪誕小說有沒有歷史人物原型或是真實故事?我自己也很好奇這一點,于是在維基百科逛了很久找出了一些參考文字:

Sweeney Todd 最早就是個民間傳說,是那種倫敦街頭流傳的嚇唬兒童的那種人物,類似于我國嚇唬小孩的“大馬猴”,The String of Pearls 這部小說應該就是取自民間傳說。

還有一部分人始終相信有真實故事做基礎,據(jù)傳瑞士旅行家 Pehr Lindestr?m 有一本日記,這個日記的存在時間早于《The String of Pearls: A Domestic Romance》小說,事件背景發(fā)生在 17 世紀的法國加來,故事架構與后來的小說大體一致,但故事主人公的名字不一樣。

還有就是有人在查爾斯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傳里發(fā)現(xiàn)有提到了這個理發(fā)師的傳說:

“小牛肉餡餅,”維勒先生一面把食物擺在草地上,一面自言自語說.”小牛肉餡餅是非常好的東西,假使你認得做餡餅的女人,并且確實知道這餡餅不是小貓做的;不過說到臨了,那又有什么關系?它們這樣象牛肉,連賣餡餅的師傅自己也不知道分別在哪里呵.”

而這本小說的創(chuàng)作時間結束于 1837 年,比小說早了足足 10 年,當然,這也許是個巧合罷了,這個故事是否真實存在恐怕得問問作者了。

理發(fā)師陶德的恐怖故事在當時的 Penny dreadfuls 里,還有其他一眾反英雄式的壞蛋主人公,比如吸血鬼瓦爾尼(后來的 Bram Stoker 的德庫拉靈感來源),彈簧腿杰克等等,而這些壞蛋的變態(tài)程度遠遠不及后來的開膛手杰克,陶德殺人數(shù)量第一!

延伸討論:關于 Penny dreadfuls

上文提到的廉價雜志在英國人嘴里也叫 Penny dreadfuls,還有被稱為 penny horrible、penny awful、penny blood,總之這類雜志被冠以這種字眼,就代表其內容是低俗、下流、目標讀者就是社會底層,他們大都識字率有限,有的干脆就是文盲,品味也不高,欣賞不了嚴肅文學,雜志的創(chuàng)辦者和作者為了追求發(fā)行量,大都以創(chuàng)作發(fā)行獵奇故事為主、涉及暴力、謀殺、巫術、怪力亂神等各類題材,周刊形式發(fā)表,價格為 1 便士,整個雜志 8 到 16 頁,這類雜志興旺自 1830 年,落寞于 1890 年。

這類雜志給我的感覺就是我國曾經流行于大江南北的《故事會》、《知音》之類的連載雜志,但是內容尺寸肯定比我國的要大許多,但據(jù)我了解故事會、知音上也有過許多低俗的東西,故事會的價格在 90 年代后從1塊也慢慢漲價到5塊,是不是覺得他們兩者非常的相似?這也是歷史的相似!具體我就不展開講了。時至今日在大不列顛仍然流行的太陽報,應該就是當代的 Penny dreadfuls 吧!

《The String of Pearls: A Domestic Romance》所在雜志名為《People’s Periodical and Family Library》(10 Oct. 1846 – 2 Oct. 1847),創(chuàng)辦人叫 Edward Lloyd,這個家伙靠著經營這種超大發(fā)行量的英國《故事會》賺了不少錢,此后他就轉投報紙行業(yè)。

下圖是英國保留下來的《The String of Pearls: A Domestic Romance》原本:

Penny dreadfuls 在英國社會的歷史意義

penny dreadfuls 與 19 世紀犯罪率奇高無比的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社會形成了某種呼應和默契,作家們在小說里柔和了各種蘇格蘭場公布的案件公告,而壞蛋們又把看連載小說里的犯罪經驗應用于現(xiàn)實,除了理發(fā)師陶德,你可以在蘇格蘭愛丁堡看到 Burke And Hare 與陶德類似的“人肉買賣”,這不都是來自于對金錢的變態(tài)欲望嗎?所以說資本主義在 19 世紀發(fā)展到了巔峰,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里所說:

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Capital comes dripping from head to toe, from every pore, with blood and dirt.

在 1880 年英國全面普及義務教育前,penny dreadfuls 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刺激、幫助大眾去主動閱讀文字,我在網(wǎng)上下載了 《The String of Pearls: A Domestic Romance》的電子版,對于我這樣的外國人都能很輕易的看懂,可見這種雜志在當時的英國底層社會有多么的受歡迎,而如果你去嘗試讀一讀王爾德的作品,那真的叫讀不懂啊!

1890 年,penny dreadfuls 雜志被更便宜的,價格僅為半便士的青少年連載漫畫《Illustrated Chips》取代,這類雜志以插圖敘事為主,而它又在 20 世紀 30 年代被美國的英雄漫畫DC、Mavel 取代,所以,人類的文化天然的就自帶一種能自動傳承和自動更新的能力吧!

penny dreadfuls 雜志里那些反英雄人物則被慢慢吸收到更加嚴肅的文學作品里持續(xù)發(fā)酵其邪惡性,直到現(xiàn)在,你會發(fā)現(xiàn),有許多國人看英劇、美劇,或者電影,都有一個問號,為什么西方影視劇里主人公并不像我國肯定都是正面人物,比如漢尼拔,絕命毒師里的老白等等,這就跟西方打根起,penny dreadfuls 帶來的深刻影響有著很大關系,但是到了DC、Mavel 時代,美國人塑造正面人物的頻率還是很高的,而英國人則再沒有塑造過陶德、彈簧腿杰克,德庫拉這類如此深入史冊的壞蛋人物,如果有,請告訴我!

參考文章

評論 2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