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新浪微博是中國最好的原創(chuàng)平臺,讓小眾推薦來幫助你發(fā)現(xiàn)與呈現(xiàn)更好的內容”。作為又一款第三方微博新秀,如何在“微博開放平臺”步步收權的今天殺出一條特色之路呢?無論怎樣,勇氣可嘉的小眾推薦給出的答案。
受眾者
“你是如何使用微博的?”這個看似不是問題的問題中包含不同的用戶群。有重度用戶:原創(chuàng)轉發(fā)評論點贊,各種互動火力全開;有輕度用戶:正常瀏覽,少量轉發(fā)評論,原創(chuàng)不少;或是另一種:只瀏覽,其余互動幾乎沒有。雖說大部分用戶都屬前兩者,但生活中也不乏那“另一種”,而小眾推薦就是抓住了那一部分用戶的使用特性創(chuàng)造了這款以“只讀”為核心的第三方微博客戶端。所以,文章至此,重度用戶則不一定對下文感興趣了。
交互
初次打開小眾推薦,從其設計與交互都覺得與“微博”這個具有濃厚社交屬性的詞相距小遠。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映入眼前的是以內容為主的 Timeline,而這種似卡片又非似的排列削減了每條獨立微博的概念,反而帶來的是一種“這些內容你就看吧”的感覺,給人一種無雜念只讀的氛圍,從而也減少交互的沖動。而若不點擊微博進入詳情連內容中,連@ 的用戶甚至都不會以鏈接的形式呈現(xiàn),可見其將“只讀”的概念強調到了什么一個程度。
而左右滑動的手勢也和諸如墨客,VVebo 的有著本質區(qū)別:左劃為已閱讀,右劃為收藏。此處筆者有些不理解,若右劃為了收藏好內容,那么左劃來標記已閱讀有什么意義呢?看過的內容不就過去了嗎?干嘛還需標記呢?不過,后來筆者才有些猜測出此左劃的意義所在是 APP 設計者的一個不同尋常的理念:碎片化閱讀。有種類似諸如 Pocket 或 Instapaper 這類稍后閱讀的方式。即所有在 Timeline 中的微博就如同已保存在 Pocket 中的文章,供用戶有碎片化的時間中閱讀掉,而已閱讀的就左劃標記,有價值的就右劃收藏,直至閱讀列表里沒有新的微博。這種設計交互理念一反正常刷微博的習慣,而是否接受還得根據(jù)用戶的具體體驗。
當點擊進入某微博詳情中,會有一個“推薦給大家吧”的小飛機圖標。其旨在推薦到“小”這一信息流中供所有使用小眾推薦的用戶閱覽,這也更是與 APP 名稱相互輝映。筆者理解為:“小”這一欄就類似于一種“熱門微博”的錯覺,只不過是由此 APP 的用戶推薦,僅供次APP 的用戶閱覽的小眾推薦內容。
其他
既然作為“只讀”概念主打的微博客戶端,影響閱讀首當其沖的自定義字體還是不可少的。小眾推薦包含了 4 種額外字體可供選擇。除了字體外的字號也有細化的可調節(jié),和列表短圖模式。
在強調“只讀”概念的同時,基本微博功能:轉發(fā)和評論也是不可少的,只需進入微博詳情即可操作。而其所稱的對話式評論,雖說亮點不大,但也是清晰自然的。
當然了,作為初生牛犢,多多少少的不完善也是無法避免的。其中影響瀏覽微博的一大不便就是多圖下只顯示第一張單圖,進入詳情才可查看所有;同時,GIF 這類圖片則需點擊進入該條微博詳情后再點擊 GIF 才可查看。而列表的設計上仍沒有非常打動筆者,總覺得還不夠精致,“只讀”的體驗感不夠強烈,文字圖片太過于平行并列,配色還是缺乏層次感。同時,夜間模式這種筆者一向認為是 APP 剛需的功能還沒有加入,望盡早改善。
筆者的話
在如今生存空間如此之小的第三方微博客戶端領域,仍然不乏有創(chuàng)新的產品出現(xiàn),實屬不易,值得點贊。同時,俱筆者了解:其團隊正在招賢納士,有著開發(fā) Android 和 Windows Phone 的打算,看來決心確實不小。同時,此 APP 的“只讀”理念也是很值得贊揚的,“換種看法,讀微博”,“雜志化沉浸式閱讀”的確是一部分人的需求,小眾推薦做到了這點。并且,此 APP 仍然免費,所以,喜歡的讀者不妨收了,而重度微博用戶則不必考慮了。
小眾推薦
你好,我們是小眾推薦開發(fā)方,感謝您對小眾推薦的評價,可以認識一下嗎?qq139995707
2015-07-13 16:37
XeonHeart
test
2015-05-29 07:38